
行業動態
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依托新模式新業態推動物流成本有效降低
習近平總書記在2月2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強調,物流是實體經濟的“筋絡”,聯接生產和消費、內貿和外貿,必須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提高經濟運行效率。這一重要講話,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和中國物流行業改革發展的高度重視,為物流行業的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降低社會物流成本,必須以大局為重,準確把握國際國內形勢,在自主創新中謀求發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我國正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立足國內大循環,持續推動產業鏈穩鏈補鏈強鏈和產業升級,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物流業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一環,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協調發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提升國民經濟整體運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但當前我國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為14.4%,這一指標在國際對比中仍處于高位。物流行業的產業支撐作用仍面臨巨大挑戰。
降低社會物流成本,必須發展物流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創新應用前沿技術,探索新模式、新業態。

一是發展人工智能,提高物流大數據分析能力。基于AI算法可以制定最優運輸路線,減少運輸時間和成本。擴大算法模型參數,可以構建出效率更高、維度更廣的匹配模型,推動從“單筆業務最優”向“全局最優”的升級。
二是發展深度學習和機器人技術,加強智慧倉儲建設。加強深度學習算法在訂單處理的應用,可以實現智能貨位分配和出入庫,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提升機器人、機械臂等設備和系統智能化程度,可以實現更高速度、精度和安全性能;結合數字技術和物聯網設備應用,可以實現各項作業降本增效。
三是加強AI技術在供應鏈數字化平臺的應用。對供應鏈數據實時監控分析,可以提高響應速度和靈活性,優化資源配置;對全鏈條要素動態分析,可以支持資源優化、風險預警和策略方案的制定;打造智能客服系統,可以提供基于大模型、不限范圍、更加精準的業務咨詢。
降低社會物流成本,必須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加強物流行業內部協同,提高集約化水平。

一是優化運輸方式。我國主要運輸方式中,公、鐵、水路運輸成本分別為約0.2-0.4 元/噸公里、0.15 元/噸公里、0.07-0.1 元/噸公里,公路運輸成本顯著高于鐵路和水路運輸;貨運物流結構中,大宗物資和工業品占比89%。大宗物資和工業品運輸的“公轉鐵”“公轉水”是降低社會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徑。
二是發展多式聯運。我國單位貨物噸公里的物流成本遠低于世界主要經濟體。降低單一環節的物流成本基本已無空間。多式聯運是集約高效的物流組織形態,從歐美國家經驗來看,多式聯運能夠提高運輸效率30%左右,減少貨損貨差10%左右,降低運輸成本20%左右;根據交通運輸部測算,多式聯運占全社會貨運量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降低社會物流總費用約0.9個百分點,節約成本支出1000 億元左右。現階段我國多式聯運貨運量占全社會貨運量比例不足3% ,一些發達國家達到10%左右。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是降低社會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徑。
三是提升服務集約化水平。物流資源配置效率低、流通循環效率低是導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關鍵因素。與發達國家工業企業相比,物流費用率、流動資本周轉次數等反映物流效率指標差距明顯。依托線上線下協同的供應鏈一體化服務平臺,共享實體物流網絡資源和集約化的倉儲、運輸、加工、金融等服務,實現供應鏈高效運行、上下游協調聯動,是有效降低全鏈條物流成本的關鍵途徑。